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是泰诺麦博自主开发的全球首款重组抗破伤风毒素单抗药物,通过靶向破伤风毒素达到中和毒素预防发病的效果,用于成人破伤风紧急预防。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于2022年3月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名单,为抗感染领域首个被认定为突破性治疗药物的国产创新生物药,并于2022年8月被FDA纳入快速通道(Fast Track)资格、于2023年12月被CDE纳入优先审评程序。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的III期临床研究成果已先后受邀在2024年美国急诊医师学会年会(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ACEP)及2024年第18届欧洲急诊医学大会(European Emergency Medicine Congress, EUSEM)中现场报告。
2025年2月,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成功实现中国获批上市,为国内乃至未来全球范围的破伤风暴露人群提供了更安全、高效、可及性更高的破伤风预防方案。
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Tetani)是引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可存在于土壤、灰尘、人或哺乳动物肠道、粪便、表皮等介质中,经外伤伤口以及孕妇生产过程中产道撕裂伤口等途径感染人体引起疾病。破伤风患者一旦病发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重症患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病死率接近100%,即使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全球范围内平均病死率仍为30%-50%,新生儿及老年人的病死率尤其高[ 资料来源:《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主要致死原因为窒息、肺不张、心力衰竭、肺栓塞等。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破伤风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问世之前,临床上用来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的上述被动免疫制剂均为血液制品。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可以有效克服上述血液制品的缺陷,同时拥有高特异性、高效价、高安全性和高可及性,作为迭代性产品革新现有预防手段。
TNM002是泰诺麦博利用其天然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研发综合技术平台HitmAb®开发的全球首款重组抗破伤风毒素单抗新药,主要用于成人破伤风紧急预防,该抗体药品于2025年2月11日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药物名称/代码 | 适应症 | 作用靶点 | 临床前研究 | IND | 临床Ⅰ期 | 临床Ⅱ期 | 临床Ⅲ期 | NDA | 已上市 |
斯泰度塔单抗/TNM002 | 成人破伤风紧急预防 | 破伤风毒素 |
TNM001注射液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全人源单抗药物,通过靶向呼吸道合胞病毒Pre-F蛋白进行免疫,是潜在的全球第三、我国首款适用于健康及高危婴幼儿的预防用长效抗RSV单抗药物。目前在全球范围内,RSV感染预防药物存在严重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肺炎病毒科正肺病毒属的单股负链RNA病毒,该病毒是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毒病原,可呈散发或暴发,局部流行和广泛流行的流行病学特征。RSV是引起婴幼儿季节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是造成婴幼儿人群重大疾病负担的重要病原体,也是导致新生儿因病毒感染而死亡的重要因素。儿童感染RSV的高峰年龄为1月龄到6月龄,2周岁以下的儿童感染RSV几率非常高。RSV初次感染的轻症表现为咳嗽、低度发热、喘息;重症病例则表现为咳嗽气喘加重,并出现呼吸困难、胸部过度膨胀、肋间和肋下凹陷等,如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发生精神反应低下和呼吸衰竭,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
TNM001注射液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重组抗RSV全人源单克隆抗体,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TNM001抗体特异性地结合RSV病毒F蛋白的融合前构象(Pre-F)的保守抗原表位,介导RSV中和,阻止病毒与细胞的融合过程,从而阻止病毒进入细胞,达到防治人体RSV感染的作用。经临床前及临床数据验证,TNM001具有良好的RSV感染预防有效性和安全性。TNM001上市后,有望为全国乃至全球婴幼儿RSV感染的预防提供合理用药选择,减轻疾病负担。
药物名称/代码 | 适应症 | 作用靶点 | 临床前研究 | IND | 临床Ⅰ期 | 临床Ⅱ期 | 临床Ⅲ期 | NDA | 已上市 |
TNM001 | 预防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的下呼吸道疾病 | Pre-F蛋白 |
TNM009注射液是公司自主开发的一款用于镇痛的重组抗神经生长因子(NGF)全人源单克隆抗体。2023年3月,CDE批准TNM009的临床试验申请(IND)。
NG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典型代表,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组织、各器官的多效性细胞因子,在人体发育的不同阶段,主导着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在机体生长发育阶段,NGF能促进神经元存活、增殖、分化,并能修复和再生损伤的神经细胞。而在机体成年阶段,NGF的主要作用是调节伤害性神经元的活动度和疼痛反应,研究表明NGF水平在创伤、炎症和慢性疼痛中表达升高,并作用于伤害感受器表面上的TrkA受体,激活胞内信号,继而触发疼痛机制。因此,在许多病理状况下,NGF被认为是引起疼痛的重要介质,NGF与其受体TrkA的相互作用是启动和维持疼痛的重要环节,在疼痛信号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因此通过选择性抑制NGF,有助于阻止或缓解来自组织或器官的疼痛信号传递到大脑。
与目前广泛使用的阿片类镇痛药物不同,NGF抗体仅在外周神经系统抑制NGF-TrkA信号轴,不干扰中枢神经递质的释放,因此TNM009在理论上没有明显的成瘾风险。同时,NGF抗体得益于大分子单抗的特性,给药频次更低,这一特点尤其适用于骨转移癌痛及化疗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等需长期管理的慢性疼痛患者。NGF抗体有望与低剂量阿片类药物联用,通过多通路协同作用增强镇痛效果;这种策略既能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累计用量、减少成瘾及依赖,又可通过互补机制延缓疼痛敏化进程。此外,凭借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的低免疫原性特征,TNM009理论上不易发生因免疫原性导致的药效降低风险。
药物名称/代码 | 适应症 | 作用靶点 | 临床前研究 | IND | 临床Ⅰ期 | 临床Ⅱ期 | 临床Ⅲ期 | NDA | 已上市 |
TNM009 | 癌痛 | NGF |
TNM005注射液是公司自主开发的一款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的全人源单抗,是拥有全球同类首创潜力的重组抗VZV病毒单抗药物。2023年4月,FDA批准TNM005的临床试验申请(IND),适应症为高危人群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暴露后预防。
VZV感染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感染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孕妇、新生儿及早产儿。这些群体一旦感染VZV,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脑炎、广泛性皮肤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针对高危人群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并减少疾病带来的严重后果。
单克隆抗体凭借其高度靶向性的特点,在VZV感染的预防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潜力。单抗药物精准识别并中和病毒的能力,不仅有望提高保护效力,还可能延长有效保护时间,有望为免疫功能低下者和其他高危人群提供更优的预防用药选择。TNM005通过与VZV gH/gL糖蛋白特异性结合,达到中和病毒的作用,用于新生儿、早产儿、分娩期妇女以及免疫功能不全的特殊人群的水痘暴露后的预防。
药物名称/代码 | 适应症 | 作用靶点 | 临床前研究 | IND | 临床Ⅰ期 | 临床Ⅱ期 | 临床Ⅲ期 | NDA | 已上市 |
TNM005 | 高危人群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的暴露后预防 | gH:gL糖蛋白复合物 |
TNM006注射液是公司自主开发的一款静脉注射的抗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2023年5月,CDE批准TNM006的临床试验申请(IND)。人巨细胞病毒又称人疱疹病毒5型(Human herpersvirus 5,HHV-5),属于疱疹病毒β亚科。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HCMV存在于唾液、精液、尿液、血液等体液中,可通过血液、体液、移植器官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传播,也可以通过胎盘或生产过程垂直传播。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HCMV在发达国家感染率约为50%,在发展中国家其感染率普遍较高,并且流行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HCMV在中国感染率达90%以上,其中一般人群HCMV抗体阳性率为86%-96%,孕妇为95%左右,婴幼儿为60%-80%。
相比之下,单克隆抗体药物具有更高效价,能够更高效地中和病毒,耐药风险更低,有望成为HCMV高风险人群尤其是移植患者更优的预防选择。TNM006有望填补人巨细胞病毒感染预防领域的国产预防用抗体生物药空白。
药物名称/代码 | 适应症 | 作用靶点 | 临床前研究 | IND | 临床Ⅰ期 | 临床Ⅱ期 | 临床Ⅲ期 | NDA | 已上市 |
TNM006 | 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防治 | gB蛋白 |
TNM035是公司自主开发的一款特异性结合登革病毒E蛋白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用于登革病毒感染的防治。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媒介昆虫传播,可以在蚊子唾液腺细胞中繁殖8-10天后随再次吸血而传播,感染病毒的蚊子可终生保持传播病毒的能力,并可经卵遗传给后代。伊蚊的卵对干燥有很强的抵抗力,可以在体外长期存活,当人被携带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时,便会形成蚊-人-蚊循环进行传播和引起疾病。并且,由于登革病毒RNA的突变或新的外来毒株的侵入,常常可以引起登革热的暴发流行。
全球登革热预防与治疗的研发管线正在不断推进。在登革热预防方面,登革热疫苗的研发以四价减毒活疫苗为主;而登革热治疗方面的在研管线主要聚焦于小分子药物,其优势在于能够通过多种机制抑制病毒复制;此外,在登革热治疗方面亦有一款单克隆抗体类药物进入临床II期。全球范围内,针对登革热预防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仍处于较为空白的状态。
药物名称/代码 | 适应症 | 作用靶点 | 临床前研究 | IND | 临床Ⅰ期 | 临床Ⅱ期 | 临床Ⅲ期 | NDA | 已上市 |
TNM035 | 登革病毒(DENV)感染的防治 | E蛋白 |